时间:2021-02-27 17:34:35 :报告称空调将成为全球电力需求的主要驱动力 | 浏览量:66863
百姓彩票官网是十大信誉彩票平台,手机彩票投注,彩票app下载,快三投注,极速赛车,各类玩法,尽在其中。百万提现,实时到账!媒体评论“严书记”事件:请出来走两步自证清白
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(记者罗沙)我国启动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以来,试点法院全面提升小额诉讼案件质效,案件平均审理期限27天,少于法定审限的一半,提起再审率为0.1%,再审改发率为0.01%,实现司法质量、效率双提升。
这是27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情况的中期报告》显示的信息。报告显示,试点法院健全完善独立于简易程序的小额诉讼程序规则,通过降低适用门槛、探索合意适用模式、有序简化审理方式和裁判文书,充分发挥小额诉讼程序高效、便捷、低成本、一次性解纷的制度优势,避免人民群众“赢了官司、亏了时间”。
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作报告时介绍,一年来,各试点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结案件61.11万件,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从试点前的5.7%上升至19.3%,有效改变了试点前小额诉讼程序的“休眠”状态,形成常态化适用趋势。试点法院大力完善小额诉讼案件审理机制,细化适用标准、优化审理流程、组建专门审判团队、加强质量把控,全面提升小额诉讼案件质效。
与案件审理的普通程序相比,简易程序具有“简、快、灵”的制度优势。报告显示,试点法院合理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,明确庭审程序和裁判文书简化方式,强化简易程序审限要求,与小额诉讼程序、普通程序形成合理区分、有效衔接。一年来,各试点法院共适用简易程序审结案件207.98万件,简易程序适用率达到63.8%,平均审理期限48天,较法定审限缩短42天,审理效率明显提升。
同时,试点法院及时回应互联网时代群众司法需求,通过细化流程规则、加强诉讼引导、完善系统平台,探索构建从立案到执行的全流程在线诉讼模式。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特殊时期,各试点法院依托“中国移动微法院”等在线诉讼平台,推行案件办理全流程网上运行,实现疫情期间“公正不止步、服务不掉线、诉讼零接触”,确保了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工作两不误。
报告显示,一年来,试点法院在线立案率为54.5%,电子送达适用率为56.1%。在线庭审占所有庭审的近30%,平均庭审时长46分钟,较线下庭审缩短60%,在线诉讼应用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。
一项新制度一开始实行肯定面临着一些问题甚至困难,如值班律师费用、量刑的精准化、与公安法院的衔接等等。一旦解决了这些问题就为以后大量案件的适用铺平了道路,从而节约大量诉讼资源集中办理少数疑难复杂案件,对这类易错案件的质量有了更多保证,也势必会减少退回补充侦查和延长审查期限的发生,优化“案-件比”,提高诉讼效率。
强化治理能力链。应对风险社会,能力变革是关键。能力在哪里增强,风险就在哪里削弱。基层只有做到“打铁自身硬”,才能扛住风险打击。针对此,一方面应帮助基层在坚持总体风险观的基础上,不断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、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、风险后果评估和反馈能力,建立起与风险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能力体系。另一方面,基层也需要提升资源整合与协同配合等方面能力,把多元力量拧成一股绳,不断拓展和强化风险治理能力链条。